这段时间,在七中校园里总能看到一群结伴玩耍的孩子,每天都由不同的家长带着,玩得很开心。这并不是七中开设了幼儿园,而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
受疫情影响,从开学第一天起,仁和区和东区相继执行静态管理,小区封控,交通管制,幼儿园、小学全面暂缓返校;高中及初中已经返校的学生在学校封闭管理。市七中花城校区、西城校区共有四千余名学生在校,照顾他们的责任自然落到了学校和老师身上。很多老师既要留守校园,又要照顾孩子,实在分身乏术,便只好带着孩子以校为家,在空闲之余轮流带娃,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而这只是市七中战“疫”一线的一个温暖的场景。
逆风前行
防疫卡口处,堆积着大量犹豫不决的行人和车辆,车窗摇下,“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进去就不能出来,请考虑清楚!”“要进去,学生在里面,我们是老师!”在疫情发展态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七中老师逆风前行,四个教学部的管理团队及大部分老师选择坚守在校园防疫第一线,一手抓教学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众志成城筑牢安全屏障。
漆功俐、高迎东老师是市七中2023届高三班主任,自仁和区启动静态管理以来,和年级许多老师一起坚守在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24小时班主任”。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办公桌旁支起一张行军床,实现工作和休息的无缝衔接,这一凑合就是一个礼拜。
程笑梅、张栋成、刘友龙、徐子良等一些即将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教师,在接到学校的封闭管理通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和学生在一起,和大家在一起,主动为不能到校上课的老师代课,成为年轻老师和学生们的“定心丸”。没有住的地方,刘友龙老师甚至直接睡在了车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老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战“疫”一线奉献着光和热,那一抹最美夕阳已染红了七中的天空。
蒋吉军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班主任,自疫情突发以来,他就是班上50多名学生的主心骨,也是他们背后上百名家长的定心丸。他坚守学校,陪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天从学生早读开始巡班,一直到晚上学生晚自习后查寝结束,才能放心地休息,学生说,只要看到蒋老师,就如同看到父母,也就不慌了。他还通过班级电脑开启钉钉课堂直播,让处在静态管理区未能返校的同学,也能同步上课。他的存在稳定了军心,那些课堂内外焦虑的身影因他而变得安静。
“我不是你一个人的妈妈”
在这个特殊时刻,老师们的坚守,可以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但老师们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或者父亲。自静态管理以来,很多老师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每次听到老师们与孩子的通话总会让人哽咽。“妈妈也很想你,可是妈妈不是你一个人的妈妈,妈妈还是一名老师,妈妈还有工作……”
陈益吉老师的家就在学校附近,步行不到十分钟。疫情来袭,小区封控,孩子老人被封在家里,家人情急,电话催促“小区还能回来,你抓紧时间!”“可以回去,只是离开学校就回不来了,这里还有学生,我不能回去……”,近在咫尺的“团聚”,却因为“我”是老师,就成了远在天边的“相守”。
接到封控消息后,初中部的葛琳老师就拖着行李住进了学校。期间学生晚上突发疾病,她陪护学生到中心医院就医,直到凌晨4点家长赶到医院她才离开。和年幼的孩子视频,孩子总会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她答:妈妈要在学校陪着哥哥姐姐,她们的妈妈不在身边,我要关心他们啊。孩子懂事地说:好吧。妈妈,我想你了,等病毒消灭了你就回来陪陪我吧。成为一个好母亲也要成为一个好教师,作为共产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9月1日刚刚开学,任晓婷老师就一心扑在教学上未能回家。9月3号星期六下午,老母亲打电话跟她说,家里没有菜了,连鸡蛋也都没有了,任老师这才急忙赶回了家,看着一个4岁,一个 10岁的孩子和68岁的母亲,她感到非常愧疚。9月4号一早,听说自己居住的小区也在静态范围内,便顾不上管孩子,跟母亲说了一声,就赶在封控之前回到了学校。她担心自己要是被封在家里,学校里面两个班的100多个孩子该怎么办?一直到现在,家里都只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相伴。任老师说“小家,大家,总要顾一头吧”。
“学生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阵地”
为保障学校各部门正常运行,保障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受影响,全校上下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安保人员、后勤人员、生活老师、食堂工作人员等,都一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疫情期间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护航。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市七中师生思想情绪稳定,学习生活井然有序。
家住东区的王其彬老师,赶在封控前回到了学校。由于校内外师生人数每天都在变动,需要及时统计并排课、调课、安排代课等,他一刻不停。面对临时组班、教师安排等任务,即使绞尽脑汁,他都能第一时间对线上、线下课表进行准确调整,保证疫情期间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如此,他还承担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廖琦和何明耀分管西城和花城校区的总务、后勤和安全工作。从学生返校前就在学校做准备工作,到封控管理,已经有小半个月没回家了。他们白天在宿舍、食堂、库房、门卫等重要点位巡查,晚上常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汇总各项数据、表格、清单,小到水龙头的维修,大到四千余人的生活物资保障,他们常常拖着疲惫的身体不停奔走,布满血丝的双眼却依然透着精神。“学生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阵地,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学校才会是让大家安心的家。”
李丽娟是学校的中层干部,同时也是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一个班的班主任。尽管家里有两个孩子,但她依然坚守一线,每天跟学生在一起,搬了张桌子就坐在教室后面,早读晚辅坚守班级,与学生共同学习。每当有老师需要线上授课时,她就成为教学助手,随时调试设备,管理学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
现代教育技术科的刘智勇、黄超等老师随时在各班巡视,检查网络通信、教学设备,随时为网络教学、课堂直播提供技术支撑,保证在家和在校的师生能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教学。身患重病已经请假在家的罗仁达老师,得知学校工作紧张,而自己又在非封控区域,便带病返校,重新回到化学实验员的岗位上,为师生上化学实验课准备器材和药品,保障实验教学有序开展。
“疫情期间体育课坚决不能停!”
东区封控后,初中部的体育老师只有两人能到校上课,冯帆老师说“疫情期间的体育课坚决不能停!”他主动承担了半数以上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针对七年级开展身体素质训练,八、九年级中考项目训练。他在课上积极为学生做示范,并开展了有效又有趣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舒缓了学生在疫情背景下的焦虑心情。
江珊珊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当得知学生因长时间的封控管理不能回家时,她录制了《疫情期间心理防护与调适》的讲座,通过线上平台帮助师生缓解焦虑情绪。
音乐、美术课也同样承担着育人育心的责任,当这些学科老师也无法到校上课的时候,他们开启了线上课堂,带领学生在云端体验艺术审美。德育科还会同校园电视台录制了室内操视频,让同学们在教室里也能开展课间体育活动。
“青”力而为,乐在其中
三尺讲台上,他们是教书育人的新兴力量;疫情来临时,他们是义无反顾的线下坚守者。攀枝花市的青年教师们凝聚成一股战胜疫情的青春力量,展现了蓬蓬勃勃的青春风采。
作为2022年新入职的教师,黄金理老师为人诚恳踏实,工作上虚心求教,一丝不苟。他是疫情期间协助部门工作的“志愿者”,是教室后排认真求学的“学生”,是紧跟前辈虚心请教的“徒弟”,是害怕学生不懂抽象实验,可以立即用矿泉水瓶做教具的“实验员”。他说:“虽然是才入职的新人,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经验,但我愿意驻守学校,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随时待命。”
市七中今年新入职的二十余名教师几乎是全天候驻守学校,在临时代课、代理班主任、统计数据、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党员干部必须冲在最前面”
疫情发生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鸿下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面梳理当务之急,迅速布置任务,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从晨起的朝阳到漫天的星光,总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党员干部必须冲在最前面,全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学习生活正常。”他身先士卒,深入老师和学生中间,了解问题,排解困难,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在一线,奋斗在一线。
副校长谢子明面对疫情主动履职,站好最后一班岗,恪尽职守,将后勤和安全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其他领导干部分别就自己分管的工作领域亲力亲为,细心谨慎,他们像是经验丰富、果敢无畏的舵手,让七中这艘巨轮,在疫情的风暴中行稳致远。
当下,与疫情的战斗还未结束,被按下暂停键的攀枝花仍在等待复苏。市七中的老师们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曾惊天动地,却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请缨,勇敢地扛起了责任与使命,用“坚守”绘就安全底色,奋力书写疫情防控“大考”中的七中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