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期末备考的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主题为“课堂引领示范,狠抓学科必备知识,落实关键能力”的第三次大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高二年级数学教研组承办,高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唐毅主持,学校全体高中数学教师以及高二9班和高二10班的全体同学参与此次活动,盐边中学的高二全体数学老师通过直播参加了此次教研会。
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做示范课展示的两位青年教师胡晓和刘长凤进行说课。胡老师针对主题为《圆锥曲线中离心率问题求解策略探究》的示范课从选题的背景和原因、选题的材料准备和选题最终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指出从学生的视角审视选题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刘老师针对示范课《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从圆锥曲线的定义出发详细介绍了例题的来源背景以及课堂上采用的讲解方法,同时参与学生的学情背景作了简要说明。
说课结束之后,高二年级数学组青年教师姬珂作了题为《关键能力落实——以圆锥曲线为例》的专题讲座。姬老师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入手,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在期末复习备考中落实学生的关键能力。讲座分三个层面:(1)基于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强化概念,整体把握;(2)基于直观想象核心素养,贯穿数形结合思想;(3)基于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强化结论的变式推广。姬老师结合具体的圆锥曲线问题,深入地谈了自己的理解。最后给出了复习策略建议:逻辑推理素养导向下,在期末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意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知识内部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复习圆锥曲线时,可以将特殊的结论一般化,主要是把条件的特殊性推广为一般性,探索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由于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平面截圆锥产生的曲线,其中一种曲线所具备的性质在另外的曲线中常可以推导出类似的结论,因此也可以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之间的结论通过适当改变条件,探索彼此之间结论的互通性,发现我们未知的圆锥曲线的性质。
研讨会上,高二年级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索争科老师随后作了题为《新课标高考数学的思考》的第二个专题讲座。索老师指出,新教材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教材有很多内容进行了删减,比如程序框图、三视图等内容,但高2021级作为现行高考的最后一届,这些内容仍然属于考试范围,因此还是需要多关注,但难度可能有所降低。索老师强调,新教材对高中数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加深了原有知识的难度,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概率统计中对全概率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又比如:圆锥曲线中对二次曲线与二次曲线的交点个数与韦达定理之间的关系与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情形会有所变化。最后索老师,倡议大家对新教材要认真研究,在变化中寻找教学与教研的新亮点。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讲座由高二年级教研组长唐毅主讲,唐老师首先总结了前面两位老师的讲座内容,然后从新高考的背景下阐述了《新高考数学试题特点与教学建议》。最后唐老师从新高考的数学试题特点、新高考试题命制趋势和关于教学的若干建议三个层面对专题进行展开。指出,新高考的试题更加突出知识迁移,试题更体现能力化,更强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唐老师,结合期末备考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强调平时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多开展数学研修活动,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培育学生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专题研讨会结束后,是两位青年老师的示范课。
第一节课由胡晓老师专题讲授《圆锥曲线中的离心率问题的求解策略》。胡老师从两个高考真题入手,让学生在作答过程中体会方法的相似性,进而提出了在圆锥曲线中有关焦点三角形模型。随后利用模型让学生小组讨论看能否解决了一个椭圆中的离心率取值范围的问题。胡老师也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最后在小组的集体智慧下,小组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程最后,胡老师带领大家总结了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的一般求解策略。40分钟的课程,高二10班的全体同学参与度和专注度都非常高,课程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示范课结束,索争科、曹建斌和赵建旺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进行了简要点评。索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效果,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其中刘老师的课堂中的曲线作图和胡老师的板书设计值得推广和学习。随后曹老师从课堂的知识容量、学生的专注度和学科素养以及课堂的设计对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指出,胡老师的课堂较好地落实了数学建模等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刘老师的课堂设计较好地切合了学生的知识认知,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比较准确。最后赵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提出了“同课异构”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再深入思考,把课堂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最后全体教师合影留念,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教研活动较好地落实了“课堂引领示范,狠抓学科必备知识,落实关键能力”的活动主题。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与市七中一直秉承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市七中将继续依靠学科教研方面的创新驱动学生的高素质发展,为早日实现区域教育高地的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